2012年,中国首届明清御窑金砖拍卖专场上,八十九块明清御窑金砖拍出了九百五十万元,引来了“一两黄金一块砖”的惊叹。御窑金砖在明清就是皇家宫殿的方砖,故叫“京砖”,又名“金砖”。因为生产工艺复杂,成本很高,晚清一块金砖的造价是9钱6分白银,相当1石米钱。御窑金砖是我国窑砖烧制业中的一朵奇葩,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其中主要工序有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制、窨水、出窑、打磨等。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标,前功尽弃。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昔日的皇家御窑开始生产普通砖瓦,金砖的制作工艺濒临失传。2006年国务院将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窑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砖古窑终于摆脱了自生自灭的状态,有了一把政府的保护伞。出身“金砖世家”的金梅泉是陆慕御窑金砖第五代传人,也是国家级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十来岁就随父学习金砖制作。1984年,金梅泉挑起了御窑砖瓦厂厂长的担子
。1989年,他为苏州玄妙观烧制出了首批200块金砖。1990年,他为故宫提供了时隔大半个世纪后的第一批金砖。金梅泉的御窑金砖不仅成为当今修缮北京故宫博物院、天坛等古代皇家建筑时唯一的指定用砖,天安门、天坛祈年殿、颐和园、北海公园、恭王府花园,都用上了陆慕御窑金砖,还漂洋过海,“出口”美国纽约的明轩和惜春园、新加坡蕴秀园、日本池田市六角亭等国内外众多古典建筑。20世纪80年代,御窑金砖在失传70多年后又在御窑世家祖传的经验上得以恢复,金砖业务也明显增长,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但金砖却无法“扩大再生产”。御窑村人口有6000多人,但真正在烧金砖的只有三十几人。不少烧金砖户,改烧“蟋蟀盆”之类的纯工艺品了。
由于人手不足、制作工艺严格诸因素的制约,一年平均也就能烧制五六千块,最多万把块。窑场的活又脏又累,一块大金砖有125公斤,装窑需要很大力气。出窑时,窑内温度最低也有60℃。窑工只能忍受高温。在这种背景下,御窑村许多年轻人不再跟父辈学艺烧金砖,而选择进城发展。如今他的女儿传承了传统御窑制作技艺,但烧制金砖的原料的陈粘土资源非常紧张,也让金梅泉颇为担忧!以前取土的荒地、坟地都消失了。目前要向农民买泥,每方土的价格在40元左右。但农民并不愿卖给窑场,如果是卖给开发商,一亩地要几十万元人民币。每一门传统手艺的背后,都闪现着匠人的心血与坚守,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经历过水与火的洗礼!